24、“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是_________对邓拓杂文的评价。A.赵树理B.茅盾C.巴金D.老舍

题目

24、“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是_________对邓拓杂文的评价。

A.赵树理

B.茅盾

C.巴金

D.老舍


相似考题
更多“24、“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不拘一格。”是_________对邓拓杂文的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 第2题:

    《巍巍中山陵》的作者是()。

    • A、魏巍
    • B、邓拓
    • C、刘叙杰
    • D、傅连?

    正确答案:C

  • 第3题:

    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创作的杂文集是()。


    正确答案:《燕山夜话》

  • 第4题:

    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首先开辟了以“()”为题的杂文专栏,邓拓被邀请为专栏作家。


    正确答案:燕山夜话

  • 第5题:

    请说明邓拓杂文的特点,以及20C60s报纸杂文兴起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邓拓的杂文特点:题材广泛,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他的文章虽然是短短的千字文,但是却将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理论修养,精湛的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杂文兴起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

  • 第6题:

    60年代初期,《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的杂文专栏,分别由()、邓拓、廖沫沙三人和夏衍、孟超等五人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正确答案:吴晗

  • 第7题:

    单选题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新闻述评,是由一位名记者写的,他是()
    A

    穆青

    B

    邓拓

    C

    范敬宜

    D

    柏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创作的杂文集是()。

    正确答案: 《燕山夜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杂文名篇《况钟的笔》的作者是()
    A

    巴人

    B

    徐懋庸

    C

    邓拓

    D

    郭沫若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60年代初期,《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的杂文专栏,分别由()、邓拓、廖沫沙三人和夏衍、孟超等五人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正确答案: 吴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说明邓拓杂文的特点,以及20C60s报纸杂文兴起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邓拓的杂文特点:题材广泛,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他的文章虽然是短短的千字文,但是却将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理论修养,精湛的写作技巧融为一体。杂文兴起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心录的灰烬》的作者()。

    • A、巴金
    • B、邓拓
    • C、傅雷
    • D、鲁迅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邓拓的笔名是()。

    • A、邓子建
    • B、邓云
    • C、马南?
    • D、南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燕山夜话》的作者是邓拓、吴晗、廖沫沙。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三家村冤案中的“三家村”是指:()()()。

    • A、邓拓、吴晗、廖沫沙
    • B、徐宝璜、李大钊、陆定一
    • C、徐宝璜、吴晗、廖沫沙
    • D、邓拓、李大钊、陆定一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邓拓


    正确答案: 原名邓子健,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并开设《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博得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文革期间被迫害身亡。

  • 第18题:

    简述邓拓杂文集《燕山夜话》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邓拓的散文创作以杂文集《燕山夜话》成就最为突出。这部文集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杂文,材料丰富,内容广泛,深入浅出,知识性强。从写作特点来看,邓拓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篇幅虽小,但谈论的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事业、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且其文章通常因时而著,有感而发,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邓拓敢于正视现实,同不合理的现象和错误倾向作斗争,表现出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这种冷静的批评态度也是其杂文的灵魂。这些杂文论证深邃,切中要害,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它们取材广泛,以渊博的知识谈古论今,从古籍考证一直说到农业生产,从书法、绘画、文学谈到科技与智谋,知识的征引挥洒自如,观点精辟,见解独到,犀利辛辣,自成一体。邓拓的杂文创作也使60年代的公开文学中保存了一脉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与理想主义传统。

  • 第19题:

    判断题
    杂文以理念作为文章的核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6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首先开辟了以“()”为题的杂文专栏,邓拓被邀请为专栏作家。

    正确答案: 燕山夜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人民日报》是怎样诞生的?邓拓是一个怎样的记者?

    正确答案: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出版一份机关报,准备取名为《晋冀鲁豫报》或《太行报》。这个计划报告毛泽东后,毛泽认为不必以地区命名,建议称《人民日报》,并为它题写了报头。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
    1948年5月20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相应撤消了原来两个解放区的中央局机关而成立了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的机关报,继续沿用《人民日报》这个名称,新的《人民日报》由毛泽东再次题写报头,以示区别。6月15日,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的平山县正式出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8月,改组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胡乔木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左海,马南屯等,福建闽侯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和报刊评论家。早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后又任社长。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兼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另外,他还是第一届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战争年代就有“马背上办报”的佳话。解放后,他更是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燕山夜话》和在《前线》杂志发表的《三家村札记》,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1966年5月17日,邓拓被“四人帮”迫害含逝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邓拓

    正确答案: 原名邓子健,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并开设《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博得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文革期间被迫害身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邓拓的笔名是()。
    A

    邓子建

    B

    邓云

    C

    马南?

    D

    南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邓拓杂文集《燕山夜话》的写作特点。

    正确答案: 邓拓的散文创作以杂文集《燕山夜话》成就最为突出。这部文集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杂文,材料丰富,内容广泛,深入浅出,知识性强。从写作特点来看,邓拓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篇幅虽小,但谈论的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事业、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且其文章通常因时而著,有感而发,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邓拓敢于正视现实,同不合理的现象和错误倾向作斗争,表现出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这种冷静的批评态度也是其杂文的灵魂。这些杂文论证深邃,切中要害,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它们取材广泛,以渊博的知识谈古论今,从古籍考证一直说到农业生产,从书法、绘画、文学谈到科技与智谋,知识的征引挥洒自如,观点精辟,见解独到,犀利辛辣,自成一体。邓拓的杂文创作也使60年代的公开文学中保存了一脉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与理想主义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