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时,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正确的是( )。A.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30 B.钢筋混凝土框架1/50 C.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1/100 D.多高层钢结构1/50

题目
抗震设计时,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正确的是( )。

A.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30
B.钢筋混凝土框架1/50
C.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1/100
D.多高层钢结构1/50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更多“抗震设计时,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抗震规范》规定,多遇地震下所有框架结构均应进行层间弹性位移的验算。()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 第2题:

    某五层档案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14.某楼层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Umax=12.1mm,最小弹性层间位移△Umin=6.5mm,质量中心的弹性层间位移为△U9.5mm,该楼层层高为7.0m,试问,在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抗震变形验算时,该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与规范规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之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0.75
    B.0.95
    C.1.10
    D.1.3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公式(5.5.1),取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最大层间位移计算。
    该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为:

  • 第3题:

    对框架结构作抗震变形验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层高有关
    B.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层高无关
    C.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总高有关
    D.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建筑的装修标准有关

    答案:D
    解析:

  • 第4题: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180m,基本自振周期为4.5s,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二级。假定,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下列关于该结构设计的叙述,其中何项相对准确?

    A.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允许采用等效弹性方法计算剪力墙的组合内力,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应满足屈服承载力设计要求
    B.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允许部分竖向构件及大部分耗能构件屈服,但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满足截面限制条件
    C.结构在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000,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为1/120
    D.结构弹塑性分析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弹塑性时程分析宜采用双向或三向地震输入

    答案:B
    解析:
    A项,给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1条及条文说明规定,结构在多遇地震下性能水准1、设防烈度地震下性能水准3、罕遇地震下性能水准4。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作为关键构件,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应为性能水准3,因此,根据第3.11.3条可知,其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规定,即“抗剪弹性”要求。故A项描述错误。
    B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3条规定,罕遇地震下,部分竖向构件以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3.11.3-4)的规定,即满足截面限制条件。这是防止构件发生脆性受剪破坏的最低要求。故B项描述正确。
    C项,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3条规定,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000;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500;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按上述限值线性插值取用。由于本题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180m,因此层间位移角限值应为1/769。故C项描述错误。
    D项,静力弹塑性方法及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4条及条文说明明确指出,对于高度在150~250m的基本自振周期大于4s或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以及超过200m的房屋,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本题的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180m,基本自振周期为4.5s,因此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不可以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故D项描述错误。

  • 第5题:


    假定,该建筑物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调整构件截面后,经抗震计算,底层框架总侧移刚度∑D=5.2×105 N/mm,柱轴压比大于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不小于相邻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试问,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时作用于底层框架的总水平组合剪力标准值VEK(kN),最大不能超过下列何值才能满足规范对位移的限值要求?(  )
    提示:①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②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简化计算法;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③不考虑柱配箍影响。

    A.5.6×103
    B.1.1×104
    C.3.1×104
    D.6.2×104

    答案:C
    解析:

  • 第6题:

    抗震设计时,请指出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40
    B.钢筋混凝土框架、1/50
    C.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1/100
    D.多高层钢结构、1/50

    答案:A
    解析:
    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30。

  • 第7题:

    关于弹塑性位移角下列那种说法有误()

    • A、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
    • B、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 C、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 D、弹塑性位移角计算是罕遇地震下的计算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结构倒塌;
    • B、防止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 C、防止非结构构件发生严重破坏;
    • D、防止使人们惊慌。

    正确答案:A

  • 第9题:

    抗震设防的"两阶段"设计法中,第一阶段设计时应采用()。

    • A、多遇地震作用
    • B、偶遇地震作用
    • C、罕遇地震作用
    • D、对应基本烈度的地震作用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单选题
    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结构倒塌;

    B

    防止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C

    防止非结构构件发生严重破坏;

    D

    防止使人们惊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2010年真题]
    A

    用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B

    用设计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C

    用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D

    抗震设计指抗震计算,不包括抗震措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1.0.1条条文说明规定,建筑抗震设计有三个水准和二个阶段。三水准是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是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并保持同原规范相当的可靠度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这样,既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具有必要的强度可靠度,又满足第二设防水准(中震)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大震)的设防要求。一般来讲,对大多数的结构,仅需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根据第5.1.6条条文说明规定,对于大部分结构,包括6度设防的上述较高的高层建筑和不规则建筑,可以将设防地震下的变形验算,转换为以多遇地震下按弹性分析获得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作为额定统计指标,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弹塑性位移角下列那种说法有误()
    A

    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

    B

    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C

    弹塑性位移角可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D

    弹塑性位移角计算是罕遇地震下的计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一幢8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8度(0.2g)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如图所示。其顶层的弹性水平位移δ8=60mm,第7层的水平位移δ7=54mm。



    2.由(1)已算得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第8层弹性层间位移,现已知第8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由此可算得该框架结构在第8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θP,8=(  )。

    A. 1/333
    B. 1/220
    C. 1/200
    D. 1/150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5.3条第1款规定,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根据第5.5.4条表5.5.4可知,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2.0(当ξy=0.4时的8层框架),有:ΔuP,8=ηPΔue,8=2.0×6=12mm;根据第5.5.5条式(5.5.5)计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

  • 第14题:

    假定,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底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5,且不小于上层该系数的0.8,底层柱的轴压比为0.60。试问,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mm),最大不超过下列何值时,才能满足结构弹塑性水平位移限值要求?(  )
    提示: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可考虑柱子箍筋构造措施的提高。

    A.46
    B.56
    C.66
    D.76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用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B)用设计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C)用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D)抗震设计指抗震计算,不包括抗震措施


    答案:A
    解析:

  • 第16题:

    某高层办公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顶层为多功能厅,层高5m,取消部分柱,形成顶层空旷房间,其下部结构刚度、质量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该结构顶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柱截面500mm×500mm,轴压比为0.20,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纵筋直径为25,箍筋采用HRB400普通复合箍筋(体积配筋率满足规范要求)。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发现顶层为薄弱部位,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为120mm。试问,仅从满足层间位移限值方面考虑,下列对顶层框架柱的四种调整方案中哪种方案既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要求且经济合理?


    答案:C
    解析:

  • 第17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见图5-22),质量及侧向刚度沿竖向比较均匀,其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底层屈服强度系数ζr为0.4,且不小于上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倍;柱轴压比大于0.4。
    已知框架底层总抗侧刚度为8×105kN/m。为满足结构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试问,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底层水平剪力最大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①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②从底层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入手。

    (A)5000kN (B)6000kN

    (C)7000kN (D)8000kN


    答案:A
    解析:

  • 第18题:

    简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目的。


    正确答案:防倒塌,保证大震不倒。

  • 第19题:

    下列关于建筑结构薄弱层特征及有关规定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出现塑性变形集中的楼层,称为薄弱层;
    • B、在地震作用下,在薄弱层处必定首先屈服,而结构的倒塌极大可能就是在这个区域开始;
    • C、为了防止结构倒塌,应按规定设防烈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变形验算;
    • D、框架结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up,应符合△up≤1/50H的要求,式中H为薄弱层部位的层高。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在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下应分别满足抗震性能()的设防目标。


    正确答案:Ⅰ、Ⅱ、Ⅲ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目的。

    正确答案: 防倒塌,保证大震不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用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B

    用设计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C

    用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弹性位移和结构内力,进行截面承载力验算

    D

    抗震设计指抗震计算,不包括抗震措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由(1)题已算得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第8层弹性层间位移,现已知第8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由此可算得该框架结构在第8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θp,8=(  )。
    A

    1/333

    B

    1/220

    C

    1/200

    D

    1/150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5.3条第1款规定,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
    根据《抗规》第5.5.4条表5.5.4可知,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2.0(当ξy=0.4时的8层框架)。
    代入《抗规》式(5.5.4-1),可得弹塑性层间位移为:Δup,8=ηpΔue,8=2.0×6=12mm。
    根据《抗规》第5.5.5条式(5.5.5)规定,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θp,8=Δup,8/h=12/400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