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鸭心包、肝脏及气囊形成纤维性渗出性炎症,俗有"雏鸭三炎"之称的传染病是( )。

    A、鸭瘟

    B、鸭大肠杆菌病

    C、鸭浆膜炎

    D、鸭病毒性肝炎

    E、鸭霍乱


    参考答案:C

  • 第2题:

    试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流行特点(1) 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与其传播媒介—库蠓的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本病的发生多见于4~10月份;(2) 鸡的年龄与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感染率呈正比,而和发病率呈反比。一般童鸡(2~4月龄)和中鸡(5~7月龄)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严重。而8~12月龄的成鸡或1年以上的种鸡,虽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不高,血液中虫数较少,大多数呈无病的带虫者。(3) 本地土种鸡,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症状(1) 潜伏期6~10天,3~6周龄的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感染12~14天后,有的病鸡突然因咯血、呼吸困难而死亡,有的呈现鸡冠苍白,精神、食欲不振,羽毛松乱,1~2天后因出血而死亡。(2) 中鸡和大鸡感染后一般死亡率不高,病鸡呈现鸡冠苍白,消瘦,拉水样的白色或绿色稀粪。中鸡发育受阻,成鸡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病理变化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肿大出血(肾、肺出血最严重),并有白色裂殖体小结节(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小结节)。(4) 防制措施消灭媒介昆虫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目前认为较有效的药物是:磺胺二甲氧嘧啶、痢特灵和克球粉等。

  • 第3题:

    试述鸭瘟的主要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鸭瘟的主要病变是口腔、食道、泻殖腔及胃肠道粘膜出血,形成假膜或溃疡。有时食道和肌胃交界处有一条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或出血。肝脏感染早期表面浅绿色,有出血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点,或其外围有点状或刷状出血。

  • 第4题:

    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措施。


    答案:
    解析:
    (1)甲型病毒性肝炎:抗HAV IgG阴性者均可注射甲型肝炎病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预防。主要对象为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可接种人丙种球蛋白以获得被动免疫。
    (2)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易感者均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亦为主要接种对象。现普遍采用0、1、6个月的接种程序,每次注射5~10μg(基因工程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属于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

  • 第5题:

    叙述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方法。


    正确答案: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迅速,主分发生于2周龄内的雏鸭,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5%以上。成年鸭感染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来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症状: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多发生在3-4天内。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萎顿、缩颈、翅下垂、行动迟缓;发病半日到1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头向后仰,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约10多分钟点即死亡。部分病鸭拉白色或绿色稀粪。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量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见有肿大呈斑驳状。许多病例肾肿胀与充血。
    防制:(1)全进全出饲养、消毒,防止本病的传入;(2)疫苗的免疫接种:种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雏鸭;母鸭未经免疫接种的雏鸭于1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3)病鸭或受威胁的雏鸭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 第6题:

    鸭病毒性肝炎


    正确答案: 鸭病毒性肝炎是幼龄雏鸭的一种急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脏又明显的出血点和出血斑。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1、2、3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血清1型。

  • 第7题:

    叙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流行病学:(1)本病主要发生于鸭,鹅也可感染发病;(2)1-8周龄鸭均易感,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本病主要发生于2-6周龄鸭。发病率可达90%以上。(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节;(4)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临床症状:(1)精神萎顿、缩颈、采食量下降或不食;(2)眼、鼻有分泌物;(3)腹泻(粪便多呈淡绿色);(4)神经病状:运动失调、头颈震颤、转圈、角弓反张。病程一般为1-3天,耐过的病鸭生长缓慢,或长期表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1)纤维素性心包炎、肺炎;(2)纤维素性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3)脑膜充血、出血;(4)少数病例可见输卵管炎和关节炎。

  • 第8题:

    怎样防制雏鹑病毒性肝炎?


    正确答案: 雏鹑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传播迅速、高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发病禽和带毒的禽类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雏鹑,即1~3周龄幼鹑最易感,死亡率达100%。
    出壳3天即可能发病,该病特点是常突然发病。精神萎靡,不愿走动,离群、眼睛半睁半闭、表现嗜眠状态,缩颈垂翅,头颈侧弯,抽搐,脚软站立不稳、有些病鹑有腹泻现象,后期出现运动失调,神经症状明显,无意识乱跑,身体常倒向一侧,倒地后四肢呈划水样动作。死前呈角弓反张。病死率在20%~60%或者更高。剖检可见最明显的病变是肝脏肿大、质软易脆,容易撕裂,呈土黄色、黄白色等,肝表面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深色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胆汁稀薄;多呈绿色。脾脏、肾脏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和出血,有时心脏有出血点。
    生产中常对种鹑在产蛋前2~4周用弱毒疫苗免疫接种。1日龄雏鹑用鹑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一般注射后5天可产生较强免疫力,且保护期较长。也可以用蛋黄或血清抗体防治。雏鹑刚出壳3天,在腿皮下注射这种抗体液0.5~1毫升,可预防鹑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实践证明给初发病的雏鹑立即注射该抗体1~2毫升,能起到治疗作用,治愈率可达95%左右。

  • 第9题:

    问答题
    叙述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方法。

    正确答案: 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迅速,主分发生于2周龄内的雏鸭,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5%以上。成年鸭感染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来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症状: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多发生在3-4天内。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萎顿、缩颈、翅下垂、行动迟缓;发病半日到1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头向后仰,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有时在地上旋转;出现抽搐后,约10多分钟点即死亡。部分病鸭拉白色或绿色稀粪。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量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有时见有肿大呈斑驳状。许多病例肾肿胀与充血。
    防制:(1)全进全出饲养、消毒,防止本病的传入;(2)疫苗的免疫接种:种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雏鸭;母鸭未经免疫接种的雏鸭于1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3)病鸭或受威胁的雏鸭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鸭瘟又称为()
    A

    鸭病毒性肝炎

    B

    鸭病毒性肠炎

    C

    番鸭细小病毒病

    D

    鸭浆膜炎

    E

    禽霍乱


    正确答案: A
    解析: 鸭瘟(英文简称DP)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典型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两腿麻痹和排出绿色稀粪。病理特征可见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水肿和坏死,并有黄褐色伪膜覆盖或溃疡,肝灰白色坏死点。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是目前对世界范围水禽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鸭的病毒性肝炎病?其有何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is)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所引起的幼鸭和其他水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潜伏期短、肝脏肿大出血呈班驳状、病程短、致死率高。
    其临床症状有:潜伏期一般1—3天。病禽精神呆滞,食欲废绝;有时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眼半闭呈昏睡状,头向后仰,行走不稳,侧卧或蹲坐,两脚痉挛,角弓反张,惊厥死亡。其病理变化有:肝脏极度肿大,表面有出血,外观呈花斑状,胆囊肿大且充满胆汁;脾脏大且有出血点而呈斑点状;肾充血肿胀;心包发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鸭瘟的主要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鸭瘟的主要病变是口腔、食道、泻殖腔及胃肠道粘膜出血,形成假膜或溃疡。有时食道和肌胃交界处有一条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或出血。肝脏感染早期表面浅绿色,有出血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点,或其外围有点状或刷状出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免疫接种使其具有较强的抗体水平以来抵抗病毒的侵袭。我国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主要是接种

    A、3~7日龄雏鸭

    B、7~14日龄雏鸭

    C、种鸭

    D、14~28日龄雏鸭

    E、1日龄雏鸭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鸭瘟又称为

    A、鸭病毒性肝炎

    B、鸭病毒性肠炎

    C、番鸭细小病毒病

    D、鸭浆膜炎

    E、禽霍乱


    参考答案:B

  • 第15题:

    试述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措施


    正确答案:症状:(1)突然发病,病程短,多在发病后的3~4天内死亡。(2)病初精神不振,不食,不愿走动,常呈昏迷状态,有的拉稀薄绿粪,不久后出现神经症状。(3)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边,两腿痉挛,数小时后死亡。(4)死前呈角弓反张状态。病理变化:(1)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在肝脏,常表现为肝肿大,质软,浅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2)胆囊肿大,充满胆汁。(3)脾脏有时肿大,也呈花斑状,多数鸭肾充血、肿胀。防制措施:(1)本病无有效药物,发病时可用本病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或被动免疫。(2)本病最重要的防制措施是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和优化饲养管理,利用母鸭免疫产生高效价的母源抗体也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3)弱毒疫苗直接给雏鸭作预防接种,也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

  • 第16题:

    鸭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特点为()。病理变化特征为()。


    正确答案:角弓反张;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

  • 第17题:

    简述鸭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防制要点。


    正确答案: 流行病学: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较多,而已舍饲一月龄的雏鸭少见有大批发病,病鸭和迎新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来源,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鸭瘟的发病较多。说明谁在是、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病可以直接传播,或通过传染的饲料饮水和以及运输工具接触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也存在通过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3-5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43度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头颈蜷缩羽毛松乱,翅膀下垂,可见泄殖腔粘膜出血,充血以及水肿。
    病例变化:口腔以及食道粘膜上有粗糙的呈条状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食道粘膜上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表皮皮下和浆膜下胶样浸润,点状出血;口腔和食道有不同程度的假膜性坏死和出血点,食道扩大部与胃腺交界处有血斑、出血带和坏死灶。
    诊断和仿制:病源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诊断,目前尚未有效的治疗药物,高免疫血清虽然可以引起人工被动免疫,耽误实际应用价值。实践证明,搞好制防工作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 第18题:

    鸭瘟的防制措施?


    正确答案: 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毒苗,免疫接种,雏鸭20日龄首免,4-5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即可;不从疫区引进鸭,如需引进要严格检疫,一旦发生鸭瘟,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大受威胁区,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母鸭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或产蛋前1个月。

  • 第19题:

    怎样防治鸭病毒性肝炎?


    正确答案: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鸭一般不被感染。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可高达9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较多。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雏鸭发病后于3~4天内死亡。最初病鸭无精打采,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发病很急,病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地松软,极易撕裂,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本病。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经皮下注射康复鸭的血清或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鸭的蛋黄匀浆0.5~1毫升,一般注射1次,必要时次日再重复注射1次,可降低死亡率,起到制止流行和预防本病作用。
    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鸭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防制要点。

    正确答案: 流行病学: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较多,而已舍饲一月龄的雏鸭少见有大批发病,病鸭和迎新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来源,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鸭瘟的发病较多。说明谁在是、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病可以直接传播,或通过传染的饲料饮水和以及运输工具接触传播。主要的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也存在通过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
    临床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3-5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43度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头颈蜷缩羽毛松乱,翅膀下垂,可见泄殖腔粘膜出血,充血以及水肿。
    病例变化:口腔以及食道粘膜上有粗糙的呈条状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食道粘膜上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表皮皮下和浆膜下胶样浸润,点状出血;口腔和食道有不同程度的假膜性坏死和出血点,食道扩大部与胃腺交界处有血斑、出血带和坏死灶。
    诊断和仿制:病源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诊断,目前尚未有效的治疗药物,高免疫血清虽然可以引起人工被动免疫,耽误实际应用价值。实践证明,搞好制防工作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病理变化及防制措施

    正确答案: 症状:
    (1)突然发病,病程短,多在发病后的3~4天内死亡。
    (2)病初精神不振,不食,不愿走动,常呈昏迷状态,有的拉稀薄绿粪,不久后出现神经症状。
    (3)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边,两腿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4)死前呈角弓反张状态。
    病理变化:
    (1)本病的特征性病变在肝脏,常表现为肝肿大,质软,浅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2)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3)脾脏有时肿大,也呈花斑状,多数鸭肾充血、肿胀。
    防制措施:
    (1)本病无有效药物,发病时可用本病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或被动免疫。
    (2)本病最重要的防制措施是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和优化饲养管理,利用母鸭免疫产生高效价的母源抗体也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3)弱毒疫苗直接给雏鸭作预防接种,也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鸭瘟的防制措施?

    正确答案: 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毒苗,免疫接种,雏鸭20日龄首免,4-5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即可;不从疫区引进鸭,如需引进要严格检疫,一旦发生鸭瘟,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大受威胁区,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母鸭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或产蛋前1个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鸭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特点为()。病理变化特征为()。

    正确答案: 角弓反张,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 流行特点
    (1)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与其传播媒介—库蠓的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本病的发生多见于4~10月份;
    (2)鸡的年龄与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感染率呈正比,而和发病率呈反比。一般童鸡(2~4月龄)和中鸡(5~7月龄)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严重。而8~12月龄的成鸡或1年以上的种鸡,虽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不高,血液中虫数较少,大多数呈无病的带虫者。
    (3)本地土种鸡,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
    (1)潜伏期6~10天,3~6周龄的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感染12~14天后,有的病鸡突然因咯血、呼吸困难而死亡,有的呈现鸡冠苍白,精神、食欲不振,羽毛松乱,1~2天后因出血而死亡。
    (2)中鸡和大鸡感染后一般死亡率不高,病鸡呈现鸡冠苍白,消瘦,拉水样的白色或绿色稀粪。中鸡发育受阻,成鸡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
    病理变化
    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肿大出血(肾、肺出血最严重),并有白色裂殖体小结节(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小结节)。
    (3)防制措施
    消灭媒介昆虫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目前认为较有效的药物是:磺胺二甲氧嘧啶、痢特灵和克球粉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