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卢梭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


    正确答案: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越来越走向不平等。卢梭将这过程分解为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状态、强者与弱者的不平等状态和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状态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自然状态中的平等被打破,私有财产与私有观念的出现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由社会的不平等替代自然的不平等,贫富分化被人们逐渐认可。
    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一被破坏,继之而来的就是最可怕的混乱。于是富人造出一些动听的理由,如保障弱者不受压迫,约束有野心的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占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等等,对穷人进行劝说,以联合起来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使这一权力治理大家。这样,国家出现了,政府建立起来了。人类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社会和法律首先出现了,却反而使不平等根深蒂固了。社会和法律“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但经过契约而形成的权力是合法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秩序是大家认同的。然而,最初由选举产生的公正权力却逐渐蜕化。阴谋、派系、冲突、内战加重了人们的痛苦,为了确保安宁,人们越来越甘愿让人加重对自己的奴役。这样,已经成为世袭的首领们,就逐渐习惯于把官爵看作自己的家产,把自己看作国家的所有者,他们也习惯于把他们的同胞叫作奴隶。
    这样,不平等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专制是这一不平等阶段的特征,它的命令是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美德。在这里,一切个人又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这一状态使不平等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不平等最终在这里汇集,直到出现新的变革完全瓦解这一专制政府,或是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这种不平等才开始进入另一次循环。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

  • 第2题: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于()。


    正确答案:私有制

  • 第3题:

    卢梭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学说及其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观点1、虽认为不平等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
    2、不平等一是表现在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生理的不平等。二是由于不同自然能力技巧知识声誉等方面产生的事实不平等,最终到达了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表现对于财产土地权的要求。
    3社会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第一阶段是法律和私有产权的确立;第二阶段是官职的设立,通过契约建立了国家政权;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富与穷、强与弱、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关系发展到了极点。
    卢梭认为,人的第一个过度既是进步,也是退步。社会契约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公意的辩证概念上:抽象具体、个别一般、自由服从。

  • 第4题:

    问答题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 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权威与民主是统一的。主权实质上由公意构成,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主权是不可转移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在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卢梭主张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立法的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人民,法律的目的在于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即自由和平等,法划分为四种:政执法、民法、刑法和风尚、习俗和舆论。
    政府只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负责执行法律,政府不是由契约建立的,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只有选举的贵族制最适于运用主权者委托的行政权。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然而,在近代大国中实现人民直接主权的原则存在很大困难,他一方面宣称社会契约的条款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又用小国来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他还借助地理环境论提出“自由并不是任何气候下的产物,所以也不是任何民族都力所能及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感官教育的内容的论述。

    正确答案: 1.2-12岁的儿童教育,应该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
    2.通过训练学会:怎样去感受、看、听等等。感官教育作用:有助于儿童智力开发,激发智慧。
    3.肯定了身体锻炼的重要价值。如:跳跃、舞蹈等。训练儿童忍受痛苦。
    4.首先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以触觉代替视觉、听觉的方法来锻炼触觉。通过图画、几何形体、制图来训练视觉。通过唱歌、听有节奏旋律的声音,来训练听觉。味觉、嗅觉不必特别训练,顺其自然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法的分类。

    正确答案: (1)政治法。
    (2)刑法。
    (3)民法。
    (4)风俗习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对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分析。

    正确答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卢梭的论述无疑是细致、周密、正确的,但在如何实现人类的平等方面,他把矛头指向财产的“私有制”,显然是片面和不明智的。卢梭以后的世界历史,特别是以取消剥削消灭地主资产阶级为目的的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把矛头指向财产“私有制”,妄图在财产“公有制”的框架内实现人类的平等,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人的本性——自私性——的,只能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而已!财产“公有制”,看似人人平等,但事实证明,在财产还有限的情况下,还不能实现“人人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财产的“公有”,实际上变成了“人人没有”,那些“公有”的财产,变成了极少数有权势者极少数统治者的更大的“私有”物!这正是对人类良好愿望的极大嘲讽:追求人人平等的财产“公有”,却用自己的双手迎来了“人人没有”的更不平等的财产“私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过去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今日的古巴和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一国不是这样呢?在人民深陷于饥饿、痛苦的水深火热之时,该国的“领袖”们不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将“民意”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看看今日的朝鲜,看看金氏父子,你就会明白我上面说的一切。财产“公有制”,实际上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人的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自私。只要人的自私本性没有改变,真正的财产“公有”就不可能成为现实。财产“公有”要实现,一定得有两个前提:一是人的本性不再是自私,而变成无私;二是这世界(社会、国家)的财产极大的丰富,可以为全世界的人类实现“人人各取所需”。否则,财产的“公有”,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成为各种野心家各种“导师”、“领袖”、“统帅”、“救星”们用来骗人实现自己统治目的的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于()。

    正确答案: 私有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正确答案: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之间的矛盾。他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把社会人与自然人加以比较,将剔除人的社会性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看作人的自然本质,由此来研究决定人的本性的自然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基础和不平等的起源。
    在人类中有两类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不平等,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在自然状态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社会状态下,不仅社会不平等,即使是自然不平等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开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深化。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利则是第三也是最后阶段。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遍的道德堕落。物极必反,极端的不平等终将为平等所取代。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渗透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正确答案: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不平等——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
    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正确答案: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不平等——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
    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 第14题:

    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正确答案: (1)在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主权在本质上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卢梭强调了人民与主权者的同一,强调人民是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权。在政体的选择上,卢梭认为只有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公意。
    (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
    (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
    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等。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正确答案: (1)在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之后,卢梭创造性地将主权学说同“人民”联系起来,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2)卢梭的主权理论是同公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主权在本质上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公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从公意理论出发,卢梭认为,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卢梭强调了人民与主权者的同一,强调人民是政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权。在政体的选择上,卢梭认为只有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公意。
    (4)由于公意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因此,人民主权也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权威性和整体性。
    (5)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确认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
    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宪政制度的发展,然而,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亦存在着很多缺陷,如否认代议制的可能性、否认权力的分立于制衡的重要性,否认对主权的限制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脑功能的重要学说。

    正确答案:
    关于脑功能的学说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和模块说。
    (1)定位说
    定位说认为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与不同的功能有关,如果特定皮层出现病变就会有特定的功能障碍。该理论的有力证据是裂脑人的出现,裂脑人大脑两半球间的联系被中断,脑左右半球所具有的功能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也就证明了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与不同功能有关。
    (2)整体说
    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代表人物是弗罗伦斯和拉什利。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是以总体的形式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说
    机能系统说是基于对二战中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发展起来的理论。鲁利亚是代表人物,他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是其作用的结果。鲁利亚将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①第一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性,为各种活动提供基础。它一旦受损,大脑激活水平会普遍降低,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②第二机能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功能是接受外界刺激并对刺激的时空进行整合与保存。
    ③第三机能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基本功能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对复杂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一旦受损将产生各种行为障碍。
    (4)模块说
    模块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形成了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模块学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人生而平等的观点。

    正确答案: 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人们只有在出于自身的功利考虑时才会转让他们的自由”,并且卢梭在自己所主张的平等观的基础上对亚里士多德的平等观进行了批判,“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不是天生平等的……亚里士多德言之有理,可是他却把结果当做了原因”。在第一章的结尾,卢梭再次重申:“基本契约不会摧毁自然的平等,相反,它以一种道德的、合法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人们在力量和天赋上可以是不平等的,但是通过协议并根据权利,他们都是平等的”、“社会契约规定,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人因自由而平等,既然自由不可侵犯,平等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关于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反对束缚儿童;
    (2)父母应亲自教养儿童;
    (3)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
    (4)努力增强儿童的体质;
    (5)训练儿童的感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卢梭人类不平等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1)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的第一阶段。
    (2)国家权力机关的建立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的第二阶段。
    (3)暴君的出现,政府权力的彻底腐化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的第三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卢梭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

    正确答案: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越来越走向不平等。卢梭将这过程分解为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状态、强者与弱者的不平等状态和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状态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自然状态中的平等被打破,私有财产与私有观念的出现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由社会的不平等替代自然的不平等,贫富分化被人们逐渐认可。
    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一被破坏,继之而来的就是最可怕的混乱。于是富人造出一些动听的理由,如保障弱者不受压迫,约束有野心的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占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等等,对穷人进行劝说,以联合起来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使这一权力治理大家。这样,国家出现了,政府建立起来了。人类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社会和法律首先出现了,却反而使不平等根深蒂固了。社会和法律“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但经过契约而形成的权力是合法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秩序是大家认同的。然而,最初由选举产生的公正权力却逐渐蜕化。阴谋、派系、冲突、内战加重了人们的痛苦,为了确保安宁,人们越来越甘愿让人加重对自己的奴役。这样,已经成为世袭的首领们,就逐渐习惯于把官爵看作自己的家产,把自己看作国家的所有者,他们也习惯于把他们的同胞叫作奴隶。
    这样,不平等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专制是这一不平等阶段的特征,它的命令是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美德。在这里,一切个人又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这一状态使不平等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不平等最终在这里汇集,直到出现新的变革完全瓦解这一专制政府,或是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这种不平等才开始进入另一次循环。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卢梭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学说及其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观点1、虽认为不平等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
    2、不平等一是表现在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生理的不平等。二是由于不同自然能力技巧知识声誉等方面产生的事实不平等,最终到达了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表现对于财产土地权的要求。
    3社会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第一阶段是法律和私有产权的确立;第二阶段是官职的设立,通过契约建立了国家政权;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富与穷、强与弱、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关系发展到了极点。
    卢梭认为,人的第一个过度既是进步,也是退步。社会契约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公意的辩证概念上:抽象具体、个别一般、自由服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不平等的一个上升的运动过程。与平等相对的是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孤独、自由、善良的野蛮人是平等的。自然状态的解体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专制则是不平等的顶峰;社会契约则是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代替生理上的不平等。社会契约所带来的平等也并非永远地会相安无事,它需要人们的警惕,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时时用立法来捍卫平等,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摧毁平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分析卢梭的社会平等学说?

    正确答案: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尽可能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批判封建特权制度,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批判天主教神学,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抨击文明的价值。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不平等的第三阶段,也是不平等的顶点。
    层层剖析了产生不平等的根源,其中蕴藏着某种唯物主义的因素,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革命的结论。
    主张财产占有上尽可能地接近平等,平等观念是与商品交换联系的,始终坚持建筑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针对当时社会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现状,明确提出“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比较分析霍布斯,洛克,卢梭的主权学说?

    正确答案: 霍布斯:认为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他人。构成主权的各项权力都是统一不可分的,一切权力都必须由主权者掌握,人民不能享有任何权力,反对分权。
    洛克:主张法治和分权,强调依法行政,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最高权力,但不是专断的权力。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但他并没有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一方面提出人民革命权,一方面又把最高权力交给议会,实际上是议会主权。
    卢梭:主权实质上由公意构成,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主权是不可转移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立法的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人民,法律的目的在于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即自由和平等,法划分为四种:政执法、民法、刑法和风尚、习俗和舆论。政府只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负责执行法律,政府不是由契约建立的,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只有选举的贵族制最适于运用主权者委托的行政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