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面图(单位:mm)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A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B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C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三级抗震等级

题目
单选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面图(单位:mm)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A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B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C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D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单选题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面图(单位:mm)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A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B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C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考虑非承重墙体刚度,折减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0.60s,试问,该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a1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0.074 (B)0.090
    (C)0.093 (D)0.100


    答案:C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3.3.7-1,amax=0.12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3.3.7-2,Tg=0.45s
    Tg1=0.6sg=2.25s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8条第1款,η2=1.0,γ=0.9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图3.3.8,地震影响系数在曲线下降段,

  • 第2题:

    某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图3-16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首层层高5m,二~五层层高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5m,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在规定的水平作用下,该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60%,已知底层某框架柱截面为800mm×800mm,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C40(fc=19.1N/mm2)。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的条件下。试问,满足规范轴压比限值要求时,该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kN)最大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7950 (B)8560 (C)9170 (D)11000


    答案:A
    解析:
    答案:(A)
    解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6.1.3条,3.3.3条
    结构框架等级为一级,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3.6,[μN]=0.65
    则Nmax=[μN]fcA=0.65×19.1×800×800N=7945600N=7945.6kN,故选(A)。

  • 第3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4.地上第3层某L形剪力墙墙肢的截面如图所示,墙肢轴压比为0.24。试问,该剪力墙转角处边缘构件(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面积



    最小取下列何项数值时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构造要求?(  )
    提示:不考虑承载力计算要求。


    A. 2700
    B. 3300
    C. 3500
    D. 380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故本题应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表3.9.3可知,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根据第7.1.4条第2款规定,底部两层为剪力墙加强部位,第3层为相邻的上一层;
    根据第7.2.14条第1款规定,一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根据第7.2.15条规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在一级时不应小于1.2%,故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最小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4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该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60%,设计计算分析时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二级,一级
    B. 二级,二级
    C. 三级,二级
    D. 三级,三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3-3条,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根据《高规》第3.9.3条表3.9.3,可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
      ②根据《高规》第8.1.3-3条和表3.9.3,确定框架的等级为二级。

  • 第5题:

    某地上16层、地下1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64.2m,该建筑地下室至地上第3层的层高均为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9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地下1层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





    A. 107
    B. 157
    C. 200
    D. 25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2.10条第2款规定,地震设计状况时,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满足:

  • 第6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试问,该结构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剪力墙一级,框架一级
    B. 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C. 剪力墙二级,框架三级
    D. 剪力墙二级,框架一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本题建筑7度(0.15g)设防,场地类别为Ⅳ类,宜按设防烈度8度(0.20g)确定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第3.9.3条表3.9.3,建筑高度37.8m<60m,8度设防烈度,查表3.9.3得:该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剪力墙一级,框架二级。

  • 第7题:

    某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图3-16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首层层高5m,二~五层层高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5m,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该结构对应于X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底部总剪力V0=4250kN,相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为620kN。试问,抗震设计时,X向地震作用下,相应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总剪力(kN)为下列何项数值时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最低要求?
    (A)620 (B)850 (C)900 (D)930


    答案:B
    解析:
    答案:(B)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8.1.4条,0.2V0=0.2×4250kN=850kN>Vfmax=620kN
    1.5Vfmax=1.5×620kN=930kN>850
    即取V=850kN,故选(B)。

  • 第8题:

    某地上35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公寓,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如题23-27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50m。基本风压ω0=0.65kN/m2,地面粗糙度为A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二级。

    假定,该建筑位于山坡上,如题27图所示。试问,该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6.1
    B.4.1
    C.3.3
    D.2.5

    答案:B
    解析:

  • 第9题:

    某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地上25层,地下一层,嵌固部位为地下室顶板,房屋高度75.3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层高均为3m,第5层某墙肢配筋如题30图所示,墙肢轴压比为0.35。试问,边缘构件JZ1纵筋AS(mm2)取下列何项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答案:C
    解析:

  • 第10题:

    某24层商住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如图所示。一层为框支层,层高6.0m,二至二十四层布置剪力墙,层高3.0m,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0.45m,房屋总高度75.45m。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场地类别II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6s。混凝土强度等级:底层墙、柱为C40


    假定,第③轴底层墙肢A的抗震等级为一级,墙底截面见图,墙厚度400mm,墙长hw=6400mm,hm=6000mm,Aw/A=0.7,剪跨比λ=1.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Vw=4100kN,对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19000kN,已知竖向分布筋为构造配置。试问,该截面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至少应按下列何项配置,才能满足规范、规程的抗震要求?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作答。


    答案:D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15条,竖向及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为0.3%,

  • 第11题:

    一幢高60m、按6度抗震设防、位于Ⅳ类场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市级电信大楼,经计算可知: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因6度抗震设防,可允许不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仅需对框架和剪力墙分别按四级和三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 B、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按四级、剪力墙按三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 C、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按三级、剪力墙按二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 D、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和剪力墙均按二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

    正确答案:D

  • 第12题:

    单选题
    某11层办公室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刚度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丙类建筑,Ⅰ类场地。试问,确定该结构需采取何种抗震构造措施所用的抗震措施,应为下列何项?()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该房屋基本风压w0=0.55kN/m2,34.0m高度处的风振系数βz=1.60,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1.55。假设风荷载沿高度呈倒三角形分布,地面处风荷载标准值为0.0kN/m2。试问,在图所示方向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基底剪力标准值(kN)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作答。
    (A)610 (B)725
    (C)1040 (D)1450


    答案:B
    解析: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建筑体型系数us如题图所示: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式(7.1.1-1), 34.0m高度处每平方米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wk=βzusuzw0
    34.0m高度处垂直于风向的建筑投影宽度内每米风荷载标准值为
    Wk=1.6x(11.042x2x1.0-4.850x2x0.7+31.784x0.5)x1.55x0.55kN/m=42.54kN/m
    风荷载沿建筑高度呈倒三角形分布,结构基底剪力标准值为
    Vk=0.5x42.54x34.0kN=723.2kN

  • 第14题:

    某15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首层层高5m,二~五层层高4.5m,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5m,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9,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011年真题]



    3.假定,该结构对应于x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底部总剪力V0=4250kN,相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总剪力中的最大值为620kN。试问,抗震设计时,x向地震作用下,相应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总剪力(kN)为下列何项数值时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最低要求?(  )

    A. 620
    B. 850
    C. 900
    D. 93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9.1.11条第3款规定,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可得:




    即取框架部分地震总剪力为:V=850kN。

  • 第15题:

    某工程平面如图所示,假定,本工程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墙体采用MU15级烧结多孔砖、M10级混合砂浆砌筑,内墙厚度为240mm,外墙厚度为370mm。各层墙上下连续且洞口对齐。除首层层高为3.0m外,其余五层层高均为2.9m。试问,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抗震构造措施要求的构造柱最少设置数量(根),与下列何项选择最为接近?(  )


    A.52
    B.54
    C.60
    D.76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7.1.2条表7.1.2可知,本工程横墙较少,且房屋总高度和层数达到表7.1.2规定的限值。根据第7.1.2条第3款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根据第7.3.1条第1款规定,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根据第7.3.14条第5款规定,丙类多层砖砌体房屋,当横墙较少且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本规范表7.1.2规定限值时,应采取的加强措施要求,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设置构造柱,且间距不宜大于3.0m。

  • 第16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A)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B)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C)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D)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条、4.8.4条和表4.8.2,或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3.3条和表6.1.2,答案(D)正确。

  • 第17题:

    某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每层层高均为4m,房屋高度为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该建筑在三层有一剪力墙墙肢截面如图4-20所示。假定剪力墙按一级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若图中所示剪力墙的边缘构件中阴影部分面积(Ac)按相关规程规定的最低构造要求确定,试问,该边缘构件阴影部分(面积为Ac)中的纵向钢筋面积Ac (mm2),选用下列何项数值最为合适?

    (A) 2140
    (B) 2250
    (C) 2570
    (D) 2700


    答案:D
    解析:
    (D)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7.1.9条,1、2层为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7.2.15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表7.2.16及注3,该边缘构件应按无翼墙采用。

  • 第18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时,需先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向。试问,抗震设计时该结构必须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即与X轴正向的夹角,按逆时针旋转),应为下列何项所示?
    (A)0°、90° (B)30°、90°、150°
    (C)0°、30°、60°、90° (D)0°、30°、60°、90°、120°、150°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2条第1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答案(D)正确。

  • 第19题: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根据( )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A.设防烈度
    B.结构类型
    C.场地类别
    D.房屋高度
    E.房屋形状

    答案:A,B,C,D
    解析:
    抗震等级按抗震措施从强到弱分为一、二、三、四级。根据我国抗震设计经验,应按设防类别、建筑物所在地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以及场地类别的不同分别选取不同的抗震等级。

  • 第20题:

    某地上38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办公楼,如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55.4m,该建筑地上第1层至地上第4层的层高均为5.1m,第24层的层高6m,其余楼层的层高均为3.9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安全等级二级。





    答案:A
    解析:

  • 第21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x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假设,该五层房屋采用现浇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采用的计算参数及抗震等级如下所示Ⅰ.多遇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的阻尼比为0.05;Ⅱ.罕遇地震作用计算时,特征周期为0.55s;:Ⅲ. 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试问,针对上述参数取值及抗震等级的选择是否正确的判断,下列何项正确?
    (A)Ⅰ、Ⅱ正确,Ⅲ错误(B)Ⅱ、Ⅲ正确,Ⅰ错误(C)Ⅰ、Ⅲ正确,Ⅱ错误 (D)Ⅰ、Ⅱ、Ⅲ均错误


    答案:D
    解析:
    (D)解答:I.错误,根据《混规》第11. 8. 3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阻尼比可采用0.03;II. 错误,根据《抗规》表5.1.4-2,特征周期为0.553+0.058=0.68;Ⅲ.错误,根据《抗规》第3.3.3条,IE类场地,设防烈度8度(0.3g),宜按9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措施中的内力并不要求调整。对照《抗规》表 6.1.2,框架应按一级采取构造措施,按二级的要求进行内力调整。

  • 第22题:

    某11层办公室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刚度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丙类建筑,Ⅰ类场地。试问,确定该结构需采取何种抗震构造措施所用的抗震措施,应为下列何项?()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回答下列有关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构造问题:该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正确答案: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当考虑受压钢筋作用时,三级不应大于是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三级不应小于0.3;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三级不应少于2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