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国家图书馆是担负着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事业中,国家图书馆是()、()、馆际互借中心和()。
第3题:
创造了“圕”(图书馆)这个汉字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是谁?
第4题:
在图书馆主页上可以查看图书馆的馆藏分布情况。
第5题:
某市图书馆推行图书馆有偿借阅图书制度。市民到图书馆有偿借阅图书属于()
第6题:
某市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当拾荒者和乞丐进馆阅读遭到市民投诉时,该图书馆馆长禇树青这样回应:“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该馆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市民投诉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公民都有学习的权利②馆长的回应其意是每个公民都应尊重他人平等的阅读权③市民投诉是正确的,因为图书馆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④馆长的回应其意是文化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第7题:
资料:杭州市图书馆的老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而新馆由于周围建筑工地较多,也常常会有民工进来阅读。从2003年起,该馆就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他们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把手洗干净再阅读。不过,随着杭州图书馆的人气越来越旺,有乞丐慕名前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馆长投诉。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是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几年前说的话,后来在微博爆红,被博友转发了10000多次,光评论就达到2400多条,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对此,楮树青谦虚地说,“我们的一些做法,都是向珠三角图书馆学的。”杭州市图书馆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在褚树青和他的同事们眼中,自己不过是在做公共图书馆“最正常的工作”。 “无法接受”和“无权拒绝”,“最温暖”和“最正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层耐人寻味的心理错位。 无法接受跟乞丐、拾荒者同室读书,大概出自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或许,有的读者认为,这与图书馆的氛围不协调。“无法接受”的人可能没意识到,在一个公共图书馆里,所有人都是“读者”。不管你在进门之前是儒是丐、是“金领”是“蓝领”,进了这扇门,都是读书人。公共图书馆“无权拒绝”一个进门读书的乞丐,借古典名著里的人名说话,并非“施恩”——额外的照顾,而是“法正”——正常的管理。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第二个层面上的错位,为什么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机构,一次“最正常”变成了网友心中的“最温暖”。杭州图书馆之所以“最温暖”,正因为它正常践行了公共机构的职责,说白了,就是让大家感受到了平等带来的阳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它“最温暖”,也恰恰是因为目前这样的温暖还不够多。 这点值得所有的公共机构管理者深思。以前有一首流行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公共机构应该慎唱。公共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要走向完善,可以差异化,但是不能等级化。否则这不是在提供服务,而是在制造鸿沟。 资料中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请结合上述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300字。
第8题:
1985年,()率先成立了第一所流动图书馆。
第9题:
第10题:
武汉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北京市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图书馆事业在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已经成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和共同趋势。
第14题:
构成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系统除有公共系统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外,还有以下哪些系统图书馆()
第15题: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近日发布了《关于公示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的公告》,平度市图书馆被定级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青岛市共10家入选。
第16题:
某市图书馆推行图书馆有偿借阅图书制度。市民到图书馆有偿借阅图书属于()
第17题: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量、使用便捷程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第18题:
资料:阅读作为民众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图书馆完善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图书馆服务实现的关键环节,图书馆应构建阅读文化氛围,形成“阅读享受”空间。“公共图书馆作为一国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等多项重要职能,对于提高全民科学和文化素养,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F说。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也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世界许多国家很早就通过专项立法对其加以规范和保障,如英国早在1850年就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法。据国家图书馆新近对60个国家图书馆法立法情况的统计显示,目前这些国家制定颁布的有关法律多达130余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国家立法保障,以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问题在新形势下愈发突出。”F介绍说。 “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人员等得不到持续稳定的政策保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F指出。 目前,除了1982年的省级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曾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和业务技术人员数量和结构作过规定以外,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普遍缺乏法律依据。各级图书馆,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舍和设备老化、馆藏陈旧且更新不足、技术条件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 2005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额占国家财政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0.08%左右的较低水平,而且呈总体下滑趋势。2011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1元,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在人员编制方面,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66.3%,总藏量增加了70.2%,总流通量增加了100%,而从业人员总数仅增长了6%。自2011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量大幅增加,使得缺编问题愈发严重。此外,随着现代数字和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服务渠道不断拓展,服务形式不断创新,由此造成人员编制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际图联1972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指出,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不超过4公里。“这就要求必须有计划地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使网络内的图书馆形成合理布局,并相互协作。”F说,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实际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设置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主要按省、市、县行政区划设置图书馆,一方面图书馆物理馆舍尚未实现对所有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全覆盖——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尚有19.3%的地市没有图书馆,12.2%的县没有图书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已建的各级图书馆之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缺乏有效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网络服务体系。 “而且,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保障能力,特别是地方文献的保障能力也有待加强。”F表示。 结合上述资料,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要求:准确全面,对策可行。不超过400字。
第19题:
()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第20题:
安庆市图书馆位于()上。
第21题:
第22题:
学校系统图书馆
工会系统图书馆
共青团系统图书馆
军事系统图书馆
第23题:
①②
③④
①④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