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了什么机关报刊?”相关问题
  • 第1题:

    报刊业务规定,在国内出版的本国报刊如系外地出版的称()。

    A本埠报刊

    B外埠报刊

    C出口报刊

    D进口报刊


    B

  • 第2题:

    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何经验教训?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上海出版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和《上海报》等。《布尔塞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了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布尔塞维克》最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慌忙,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但是,《布尔塞维克》在宣传上版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红旗》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每周出两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对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为了加强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上海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报纸,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红旗日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的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红旗日报》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1931年3月8日该报停刊,改出《红旗周报》(断断续续出至1934年3月终刊)。此外,中共中央还在上海出版了党内刊物《党的建设》和供宣传干部阅读的《宣传者》。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从武汉迁回上海秘密出版。在重建党的报刊网络的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党报的领导,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多次作出有关报刊工作的决议的指示。党报在编辑、采访、建立通讯网和扩大发行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在国统区办报刊的经验。如共产党人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然而这一时期的党报也受到了“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

  • 第3题:

    除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外,任何()不得出版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社,违者属非法出版活动。


    正确答案:单位和个人

  • 第4题: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是()


    正确答案:《新华日报》

  • 第5题:

    ()诗派是国统区贯穿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确答案:七月

  • 第6题:

    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网络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共的办报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同时中共加强了对报业的领导,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对有关报刊做了决议和批示。这一时期虽然办报环境比较紧张,但是党在这一时期也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和敌对斗争的经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再办报当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宣传策略和方式上盲目要求公开扩大,使得我党地下宣传阵地损失殆尽。
    代表刊物:《布尔塞维克》《红旗》周刊《红旗日报》教训: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 第7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是()。

    • A、《救亡日报》
    • B、《新华日报》
    • C、《全民抗战》
    • D、《观察日报》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何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上海出版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和《上海报》等。《布尔塞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了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刊载了党的许多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认识的反复;《布尔塞维克》最鲜明、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长夜中,继续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旗帜,宣传了党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凝聚革命队伍对敌斗争,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言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稳定了党心、慌忙,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但是,《布尔塞维克》在宣传上版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红旗》是中共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每周出两次。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创刊时注重鼓动,注意一切政治事变的报道,每周对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国家大事都发表评论,帮助读者认清事件的本质与意义。以后为了加强指导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种报告、宣言、决议及共产国际的文件、指示等。《上海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报纸,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主持。《红旗日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由《红旗》和《上海报》的合并而成,李求实任主编。《红旗日报》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广大工农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1931年3月8日该报停刊,改出《红旗周报》(断断续续出至1934年3月终刊)。此外,中共中央还在上海出版了党内刊物《党的建设》和供宣传干部阅读的《宣传者》。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从武汉迁回上海秘密出版。在重建党的报刊网络的同时,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党报的领导,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多次作出有关报刊工作的决议的指示。党报在编辑、采访、建立通讯网和扩大发行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在国统区办报刊的经验。如共产党人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然而这一时期的党报也受到了“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共中央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办过哪些秘密机关报刊?在斗争中取得了什么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被迫转入地下。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已被迫停刊。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共中央在上海办了几种秘密报刊。
    一、《布尔会维克》。1927年10月24日创刊,由瞿秋白主编。这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办的第一份秘密机关报。
    《布尔什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斩尽杀绝,还在继续战斗,从而稳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白区的党组织。它告诉人们,“四·一二”政变后的国民党已经不是从前的国民党了,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从而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谬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但是,《布尔什维克》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二、《红旗》。中共中央地下政治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创刊,由谢觉哉主编。开始为周刊,1930年8月15日与《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由于环境恶劣,出版困难,1931年3月改出《红旗周报》。1933年8月又改出半月刊,终刊期无可考证。
    三、《上海报》(初名《白话日报》)。1929年4月17日创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的一份以工作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1930年8月并入《红旗日报》。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办报,取得了这样一些经验和教训: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
    由于地下新闻工作者在许多场合无法进行公开的采访,可以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如《布尔什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中国考古史》等伪装封面。除出版自己的机关报刊以外,还派人打入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设法影响其宣传方针或控制一部分版面来为自己宣传。如当时《申报》副刊《自由谈》就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的。要选派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的人从事地下报刊工作,以保证报刊出版发行的正常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17世纪定期报刊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A

    定期出版

    B

    公开发行

    C

    内容单一

    D

    内容驳杂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了什么机关报刊?

    正确答案: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和发行的机关报刊是《群众》周刊《新华日报》。
    《群众》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汉口创刊,是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种机关刊物。一年后迁至重庆出版。1946年6月又迁往上海,出至第14卷第9期被迫停刊。1947年1月党派人到香港出版香港版周刊(运回内地国统区发行),直至1949年10月出至第143期后终刊。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底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亲自领导了《新华日报》的工作。潘梓牟、傅钟、张友渔先后担任社长,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熊瑾玎等先后担任总编辑。
    《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首先,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党的国统区没有公开出版的机关报的状况,从此,党可以更直接、更讯速地向国统区人民宣传自己的主张了;其次,它们在抗日“大后方”高举起全民抗战的旗帜,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发展。毛泽东曾赞扬《新华日报》是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它的作用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第三,它们坚持在国统区出版,积累了套同国民党进行合法斗争的经验和城市办报的经验,同时为党的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第四,它们在国统区既是党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喉舌,做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而丰富了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诗派是国统区内贯穿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确答案: 七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报刊接办的基本条件没有以下的()。

    A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B具有固定价格的出版物

    C定期出版物报刊

    D合法出版并通过当年年审的出版物


    B

  • 第14题:

    17世纪定期报刊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 A、定期出版
    • B、公开发行
    • C、内容单一
    • D、内容驳杂

    正确答案:A,B,D

  • 第15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 第16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是()。

    • A、新华日报
    • B、解放日报
    • C、红色中华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诗派是国统区内贯穿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确答案:七月

  • 第18题:

    中共中央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办过哪些秘密机关报刊?在斗争中取得了什么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中央被迫转入地下。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已被迫停刊。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国统区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中共中央在上海办了几种秘密报刊。
    一、《布尔会维克》。1927年10月24日创刊,由瞿秋白主编。这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办的第一份秘密机关报。
    《布尔什维克》的创刊在白区树起一面红旗,具有重大意义。它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斩尽杀绝,还在继续战斗,从而稳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白区的党组织。它告诉人们,“四·一二”政变后的国民党已经不是从前的国民党了,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从而使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复杂的形势下辨明了方向。它严厉批判了托陈取消派和国民党改组派的反动谬论,从思想上巩固了党的队伍。但是,《布尔什维克》在宣传上片面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主张以城市为中心举行暴动,进行“无间断革命”。这种“左”倾的盲动策略,给当时革命斗争带来了损失。
    二、《红旗》。中共中央地下政治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创刊,由谢觉哉主编。开始为周刊,1930年8月15日与《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由于环境恶劣,出版困难,1931年3月改出《红旗周报》。1933年8月又改出半月刊,终刊期无可考证。
    三、《上海报》(初名《白话日报》)。1929年4月17日创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的一份以工作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1930年8月并入《红旗日报》。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办报,取得了这样一些经验和教训:紧密依靠地下党团组织和赤色工会,在他们中间发展通讯员,依靠他们提供新闻线索,推销报刊,并通过他们筹集经费购买器材和纸张。
    由于地下新闻工作者在许多场合无法进行公开的采访,可以从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电台及通讯稿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改写,为我所用。经常变换和伪装刊物封面,不断转移印刷地点以对付反动派的查禁。如《布尔什维克》就曾用过《少女怀春》、《中央半月刊》、《中国考古史》等伪装封面。除出版自己的机关报刊以外,还派人打入资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报刊,设法影响其宣传方针或控制一部分版面来为自己宣传。如当时《申报》副刊《自由谈》就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的。要选派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的人从事地下报刊工作,以保证报刊出版发行的正常进行。

  • 第19题:

    填空题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是()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是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共产党机关报,是宣传抗日、争取进步的战斗堡垒。

    正确答案: 《新华日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网络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共的办报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同时中共加强了对报业的领导,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对有关报刊做了决议和批示。这一时期虽然办报环境比较紧张,但是党在这一时期也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和敌对斗争的经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再办报当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宣传策略和方式上盲目要求公开扩大,使得我党地下宣传阵地损失殆尽。
    代表刊物:《布尔塞维克》《红旗》周刊《红旗日报》教训: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诗派是国统区贯穿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确答案: 七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