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下)》提出了“观物取象”的说法,虽然直接谈的是中国早期文字的起源问题,不过,象形文字作为抽象化、规范化的图画,是根据实物描摹出来的形状,因此也可以引申为是对文艺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评论。古希腊的“摹仿”说较为直接地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即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摹仿。从这个角度说,两者都是艺术反映论思想,都试图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观物取象”说原指象形文字的起源和形成,因此不像“摹仿”说那样直接而突出地强调文艺的反映活动,而是经过后来学者的发展引申,才得以在文论上体现出“摹仿”的深层涵义。其次,两者对于潜在主体的态度有所差别。古希腊的“摹仿”说,显然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容易把艺术家引向靠技术临摹自然的道路上去,从而把艺术家降低为复制物品的工匠。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则不同于此,观察客体,从客体中选取形象,这都传达出主体具有一定的选择、创造能力。
更多“中国“观物取象”说与古希腊“摹仿”说有何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亚里士多德《诗学》所持诗歌观是“摹仿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陆机的诗歌观是()。

    • A、言志说
    • B、主情说
    • C、摹仿说
    • D、想象说

    正确答案:B

  • 第3题:

    “观物取象”说出自()。

    • A、《诗经》
    • B、《论语》
    • C、《易经》
    • D、《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艺术“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


    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

  • 第5题:

    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


    正确答案:摹仿论

  • 第6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1)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的“摹仿说”都是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2)不同之处:中国的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而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 第7题:

    单选题
    “观物取象”说出自()。
    A

    《诗经》

    B

    《论语》

    C

    《易经》

    D

    《孟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古希腊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的“摹仿说”都是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2)不同之处:中国的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而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吟咏性情,流连哀思,谓之文。”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A

    教化说

    B

    模仿说

    C

    诗缘情

    D

    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从历史的角度说,关于再现论最典型的描述是古希腊的()
    A

    迷狂说

    B

    摹仿说

    C

    过失说

    D

    净化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历史的角度说,关于再现论最典型的描述是古希腊的()

    • A、迷狂说
    • B、摹仿说
    • C、过失说
    • D、净化说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最为相似。

    • A、信息论
    • B、摹仿论
    • C、意志论
    • D、反映论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 第16题:

    《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 A、教化说
    • B、模仿说
    • C、诗言志
    • D、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古希腊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吟咏性情,流连哀思,谓之文。”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 A、教化说
    • B、模仿说
    • C、诗缘情
    • D、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A

    教化说

    B

    模仿说

    C

    诗言志

    D

    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艺术“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最为相似。
    A

    信息论

    B

    摹仿论

    C

    意志论

    D

    反映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

    正确答案: 摹仿论
    解析: 暂无解析